2025年6月,西太平洋的海空域上演了一场无声博弈。辽宁舰与山东舰组成的双航母编队正开展远海实战化训练,美军多型无人机频繁抵近侦察,意图收集电子信号与战术响应数据。对于“来客”,我们自然要好好招待招待,所以立刻派遣战斗机,对其进行围猎。
海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邓伟接到编队指令后,率领4架歼-15舰载战斗机紧急升空,目标直指高空不明无人机。与以往被动监视不同,此次行动的核心是全程雷达截获目标,确保无人机“始终处于导弹容许发射范围之内”,用飞行员的话说,这是“护送它们到其基地着陆”。
从起飞到伴飞驱离,美军无人机始终被锁在火控雷达的准星中,稍有不慎即可触发雷霆一击。邓伟事后强调:“别人能去的地方,我们也能去”,寥寥数语道破了中国海军远洋存在的战略自信。
十年前中国航母编队仅能通过雷达信号感知外机动态;如今,歼-15首次前出查证高空目标,实现了从“屏幕坐标”到“骑脸追踪”的质变。美军无人机在未受电磁干扰的情况下,突遭多方位火控雷达持续照射,最终被迫转向撤离。这种“以战代练”的处置方式,验证了双航母构建的“侦-控-打-评”闭环体系已具备实战效能,既能全程掌控目标轨迹,又能避免擦枪走火,将战术压制与战略克制精准平衡。
这场博弈也折射出中美无人化作战理念的差异。美军近年力推“蜂群无人机”战术,试图以量取胜围攻大型舰艇,但海战纵深与成本问题始终制约其效能。例如,为达到数百公里航程,无人机需配备高性能数据链与弹药,单机成本骤增,而中方1130近防炮系统单发炮弹仅数百元,对低速目标拦截效率却高达每分钟万发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雷达技术已突破目标锁定数量与低空探测瓶颈,俄军舰艇因雷达落后遭乌军无人机突袭的剧本,在西太难以复制。
中国海军官兵常提的终极问题在此刻有了部分答案:“我们准备好了没有?能不能打赢?”当美军无人机闯入关键空域,海军航空兵同步完成“识别-锁定-威慑-控制”链条,证明查证能力实为消灭能力的前置步骤。至于“护送着陆”是否隐含“下次开火”的潜台词,不妨留给对手自行解读,毕竟西太的棋局规则早已改写:过去是你看我演,如今是我陪你演,但枪口始终指着你的头。
(消息来源:央视《攻坚》)
股票怎样配资,配资正规网站,网上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